物之所在——邱加作品展

作为上海年轻一代雕塑家中非常突出的一位,邱加近年来的创作以其艺术语言的个人化、思考的敏感性和颇具内省色彩的人文气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肯定。此次邱加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的个展,是他最近三年以来创作实践的一次集中展示。

“物之所在——邱加”个展于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延安西路1609号)开幕。个展共计展出作品约19件,其中有两件为较早创作的具象人物雕塑,其他均为近期抽象风格的装置作品。
具象人物雕塑,人及人的身体一度是邱加艺术表现的主体,他的那些木质与金属雕塑——全身或半身,头像甚至局部的肢体,大多采用雕刻、榫卯、铸造等传统手段完成,造型浑厚而朴拙,充满着木或金属特有的原生质感及力度。而其站立、仰卧、跪拜、悬空之类的展呈形态,又往往与特定的光线、空间一起,构筑出一幕幕颇具戏剧性和隐喻色彩的叙事场景,似乎在述说着精神飘零的现代人思绪穿越古今中西后的诸般体验与怅然。正是通过这个系列的雕塑创作,邱加初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一种思考和实践方式。

21.pic_hd

而随着思考和实践的递进,最近三年来邱加的作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次展出的主要作品就是他2016年以来的近作,是一批利用不同木质材料组合、拼装而成的相当风格化的“抽象”装置。木质旧家具残件、廉价三夹板、木条,切割、拼贴、组合、结构,是邱加这系列装置的基本材料和创作手法。没有“雕塑”意义上的塑造,更多是受到现代、后现代艺术中的现成品利用、拼贴、抽象、构成等影响后,形成的一种自由综合的手法,这样的综合手法中还包括了榫卯等中国传统技艺。这显示了邱加在经历了上海美术学院雕塑系科班学习、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访问学习后,随着艺术视野的拓宽,他突破了原有雕塑观念与方法的限定,将自己的艺术思考放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层面上。

24.pic_hd

相较之前他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带有戏剧色彩与叙事特点的表现人或人的身体的木质与金属雕塑,近期的这批装置作品中,具体的“人”的形象完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被称为“物件”或“构件”的“不明之物”,似鼓、似山、似建筑……这些似是而非、无具体形象的类模式化造型,一定程度上排除了原先作品的文学性叙事特征,却令作品变得更具开放性。 在基本构件造型稳定的基础上,邱加突出了各个部分细节处理的丰富和多样,在看似有限的材料与形式中挖掘出质感、色彩以及不同立面间的微妙差异。那些物体表面来源不同的木料本身所形成的色彩间的过渡或反差,由不同块面组合形成的立体关系所产生的明暗、虚实效果,当保持一定距离观看时,各部分的立体感减弱,整体显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绘画感,不同的木质材料与光影效果,显示着不同的色彩倾向,其间的色差在巧妙的搭配下,充满着节奏、韵律与和谐。

在这些构造大体相似、形态细节有所区别的作品中,拼接其上的旧桌子残件无疑是最主要、也是最引人注意的部分。邱加说:“我想把尊严还给桌子,把它变成一件艺术品放在展览馆。当你屏住呼吸去看它的时候,感觉得到时间的痕迹。”确实,当近距离面对这些拼接在作品之上的不规则块状旧桌面时,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会扑面而来,本已不断在记忆中退去的过往岁月、昔日生活,伴随着视觉与呼吸的贴近,似乎又在脑海中呼啸而来。语境变了,载体变了,所谓的“废旧”之物(那些被遗弃的残旧家具)也发生了质的转化。无用的旧物在新的肌体(作品)中生发出了新的价值和意义,也再次获得了艺术家所希望的还给这些“物”的“尊严”。若非如此,又有谁会在意这些被弃置旧物市场中如残骸般的破损物件,在意旧物表面那些历经时光磨蚀留下的斑斑印记与伤痕?还有,那些在作品中保持着本色的廉价三夹板材、木条、补缝的贴纸、金属钉……也莫不以这样的方式获得了“尊严”,它们作为艺术的材料被一视同仁,被反复琢磨、使用,最后也成为艺术品的一部分登堂入室。

19.pic_hd

于是,在经过因陋就简、重组再构的精心打造后诞生的作品——那些再造之物、再生之物,似乎具有了某种新的灵魂与呼吸,仿佛于静态之中默默地“诉说”着过往与今时。而这也正是它们的创造者邱加的愿望:“哀伤与悼念之后,还要通过‘转换’,将现在的生活与过去连接起来,达成新与旧的一次和解,还是要诗意地呈现存在……” 邱加从自身所处的时代与文化语境出发,从自己的感性生活经验与记忆出发,通过对传统与当下的文化展开反思,对传统与现代不同的艺术观念和方法进行研究,不仅找到了个人艺术理想和创作实践的融合一致,也为当代雕塑创作边界的拓展和内涵的发掘提供了思考和实验的诸多可能以及可供研讨的具体案例。
Loading...
Submit your details and vote for our cover
Your name*
Your email*

订阅 Time Out Beijing newsletter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