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上海

”影像上海“迈入了第五个年头,今年又要哪些事关摄影艺术的丰富呈现?让我们相约9月,在上海展览中心见。

© EIKOH HOSOE,Rose penalty mishima yukio. Courtesy of see + gallery (Beijing)
即将迈入第五个年头的影像上海(PHOTOFAIRS Shanghai),是每一年9月带给这座城市的一场事关摄影与影像艺术的庆典。约50家国际国内领先的画廊、『在场』(Staged)、『洞见』(Insights)、『焦点』(Spotlight)、『对话』(Conversations)等兼具学术性和互动性的特展版块与公众项目,它们都在打破传统认知中关于摄影媒介的边界。参展画廊与他们的艺术家通过对摄影艺术以及雕塑、装置、录像与移动影像作品等丰富多彩的呈现形式,告诉观众影像艺术具有无限可能。

© VIK MUNIZ, The Goldfish, after Matisse, 2016. Courtesy of Matthew Liu Fine Arts (Shanghai)
© VIK MUNIZ, The Goldfish, after Matisse, 2016. Courtesy of Matthew Liu Fine Arts (Shanghai)

譬如巴西跨界艺术家Vik Muniz,他常常用废纸、旧书、破杂志等废弃物或是一些出其不意的材料来对名画或肖像照进行复制,随后拍成照片并制成巨幅摄影作品。梵高、卡耶博特、马奈、塞尚等著名画家笔下的世界名作,被Vik用拼贴艺术玩了一把复制的游戏,无论是形态还是色彩的把握,不仔细看近乎能够以假乱真。Vik的作品引人思考,也真切地改变了人的生活。2009年,他与几位巴西里约热内卢垃圾场(世界最大垃圾处理厂之一)的普通垃圾工一同完成的《垃圾场》,就是以《马拉之死》等世界名画为构图,用垃圾场现场的垃圾为服装道具,对垃圾工进行的肖像拍摄。包括垃圾工的生活状况、参与经过、感受与最终开启新生活的结局,整个过程被拍摄在纪录片《Waste Land》中,这部影片随后斩获了几座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此次影展,他的Flip(Album)与复制的马蒂斯的《金鱼》将亮相德玉堂画廊(上海)。

© HENK VAN RENSBERGEN_Abandoned Places. Courtesy of Galerie Dumonteil (Shanghai, Paris)
© HENK VAN RENSBERGEN_Abandoned Places. Courtesy of Galerie Dumonteil (Shanghai, Paris)

三个月前刺点画廊(香港)刚结束展出蒋志的最新个展“去来”,如今将带来艺术家“旧颜”系列中的新作品。简单的布景,寻常的摆饰,“旧颜”流露出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典型的家的模样,而作为主体的假花,更容易勾勒起家家户户喜爱用便宜的绢花或是塑料花等仿真花,来为家中“增添光彩”的历史回忆。蒋志曾在访谈中谈及自己用假花进行创作的缘由,他将前往工作室途中发现的一盆塑料假花搬回后,开始思考那些好像永远都鲜艳的花,现在都去了哪里?“假花不会凋谢,比真花的生命更加长久,而人类都倾向于这种永恒的观念。”但就是这看似不会被岁月侵蚀的东西如今也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这让蒋志感喟时间,令他回想到七八十年代的童年记忆。昔日里摆放在窗前、台上的“真花”并非真实,如今“旧颜”里的旧也并非代表着它的过时。客观事物每时每刻的状态,都会因主观感受而变得不同。

© JIANG ZHI, Faded Looks 11. Courtesy of Blindspot Gallery (Hong Kong)
© JIANG ZHI, Faded Looks 11. Courtesy of Blindspot Gallery (Hong Kong)

除了穿梭于各大画廊之间,影像上海的『在场』、『洞见』、『焦点』、『对话』四大版块,一向是不容错过的重头戏。尤其是作为每一年影像上海聚焦所在的『洞见』特展版块,这一次更是别出心裁地将时间线往前推移了19年,以1999年未能公开展出的一次展览《物是人非》出发,从纪录上海摄影展览历史的文献中挖掘线索,力图展现中国当代艺术丰富的民间展览历史,以及摄影与艺术在这近20年时间里,如何扮演着点亮广阔的社会文化图景的角色。

© YANG MAOYUAN, Shunyi, 2017. Courtesy of One Way Art Gallery (Beijing)
© YANG MAOYUAN, Shunyi, 2017. Courtesy of One Way Art Gallery (Beijing)

《物是人非》是上海最早探索当代摄影的展览之一。1999年,它就在天钥桥路,上海体育场对面的一幢公寓里悄无声息地展开,待到现在,似乎未曾在公共媒介上留下多少痕迹。当时,包括耿建翌、杨福东、胡介鸣、徐震、梁玥、陈晓云、向利庆等在内的15位中国艺术家,以探索摄影独特的审美特质,挑战着当时所谓的“当代艺术”。他们书写了上海艺术图景的转折,也拓展了上海的艺术生态。彼时“名不见经传”的艺术家如今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举足轻重的人物以及艺术爱好者必知的名字。策展人王宗孚则根据1999年的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全新策划,因此此次展览更像是向1990 年代末这一划时代的时刻,与改变围绕着摄影的对话的艺术家们致敬。当年参展的艺术家们,与范西、陈哲、苗颖等新一代艺术家同台,带来各自以图像输出方式为媒介的多样化艺术创作,继续探索关于静止之外的“摄影何为”。

© YANG FUDONG, No snow on the broken bridge 7, 2006. Courtesy of ShanghART Gallery (Shanghai, Beijing, Singapore)(1)
© YANG FUDONG, No snow on the broken bridge 7, 2006. Courtesy of ShanghART Gallery (Shanghai, Beijing, Singapore)

© XIANG LIQING, Press 1, 2007. Courtesy of ShanghART Gallery (Shanghai, Beijing, Singapore)
© XIANG LIQING, Press 1, 2007. Courtesy of ShanghART Gallery (Shanghai, Beijing, Singapore)

已故艺术家耿建翌的《水印》,徐震的使用便签纸打印等摄影混合媒介的特定场域装置,杨福东的经典五部电影《竹林七贤》中的静帧摄影,向利庆的《拖动这些东西》、《压》以及胡介鸣的“明信片”系列等届时都将出现在『洞见』现场,带你纵览“老”一代艺术家们事关摄影艺术的经典之作。正在崛起的新一代艺术家,似乎也正在用“寻常人难以理解”的方式,关注当下的社会命题。居住在因特网、局域网和智能手机上的艺术家苗颖,即将带来她的大型雕塑作品《内容觉醒》,从PS到美图秀秀,她的作品中充斥着生活中那些被仓促赶制出来的图像,为了满足即时性的需求而置品味与质量不顾,随着各类技术门槛的下降而发展成一种“无审美”的审美趣味。陈哲在她的长期项目《向晚六章》中展现了其对于黄昏的着迷,为了理解黄昏,她用摄影、视频、装置、实物和文字的形式展开了一场场黄昏主题的漫游。而她在《唯一的问题是如何度过》中用四组混合了摄影、档案图像与文字,类似博物柜的陈列组合也将来到『洞见』,呼应着人们度过黄昏时的四种心理状态,兴许其中就有你之于黄昏时分的情感。

影像上海,2018.9.21-9.23,上海展览中心

Submit your details and vote for our cover
Your name*
Your email*

订阅 Time Out Beijing newsletter

评论